跳到主文
部落格全站分類:藝文情報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位於紫竹院公園的明、清時期皇家廟宇——『福蔭紫竹院』行宮經過修復、復建,於8月16日正式對遊客開放。歷經400餘年風雨的紫竹禪院,也露出真容。
根據新京報報導,福蔭紫竹院位於紫竹院公園的西北部,分為禪院及行宮兩部分,面積達近萬平方公尺。主要建築有:報恩樓、前殿、東西妃子房、遊廊等。仿照承德避暑山莊『康熙三十六景』中的『煙波致爽樓』的型製而建。福蔭紫竹院由於慘遭八國聯軍的洗劫、清廷的衰敗和日軍的侵占,到北平解放時僅留下了報恩樓、前殿、山門區和東西跨院的部分房屋,其餘建築均蕩然無存。2009年,福蔭紫竹院啟動修復、復建工程,並於2012年主體建築竣工。
亮點1:御碼頭遺跡 石塊上鋪玻璃板
位於行宮東北側的是御碼頭遺跡,紫竹院公園在全園範圍內進行了多次的搜尋和挖掘,將一些具有一定歷史年份的石塊打磨成台階,以呈現出歷史的厚重感和滄桑感。同時鋪設了玻璃板以保護當年石砌碼頭的遺跡。御碼頭的歷史可追溯至元代,廣源閘修別港供英宗、文宗出遊。清代,京西北陸續修建三山五園,帝后遊幸大都以水路前往,泛舟長河便可直達清漪園(頤和園)。因廣源閘水位有高差,需轉閘換船,故皇帝、太后要在廣源閘東側的紫竹院行宮碼頭下船,到紫竹禪院進香,然後乘轎輦到廣源閘西側萬壽寺碼頭登船繼續前行。
亮點2:二宮門按遺址發掘復建
清乾隆年間,行宮中曾建有二宮門,當時宮門的東西兩側均為牆面,且一直延伸到院落外牆,宮門是唯一能夠穿行的出入口。北平解放時,由於連年戰火,二宮門的主體建築均被破壞,僅剩下地基部分。此次復建工程中,按遺址發掘情況和相關文獻資料重新修建二道門,在宮門兩側添加了接待室。此次復建並沒有恢復兩側牆壁,而是形成開放式的二進院落,便於遊客參觀。
亮點3:報恩樓內藏慈禧穿衣鏡
穿過二道門,遊客看到的建築名為報恩樓。報恩樓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是行宮中的後罩樓。報恩樓前西側玉蘭為解放前種植。報恩樓主體建築為磚木結構,分為上下兩層,各九開間,規制雖不是很高,但青瓦覆頂、雕樑畫棟、彰顯皇家氣派。一層正中懸掛的『報恩樓』三個大字為乾隆御筆。相傳當年慈禧皇太后在前往萬壽寺拈香禮佛之前要在報恩樓梳妝及用早膳,因而俗稱『慈禧梳妝樓』,現樓內仍保存有慈禧曾使用過的穿衣鏡。
報恩樓一層為清代皇室展,其主要內容為慈禧與溥儀的生平與重要歷史事件的介紹。其中關於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一些從未向外公布過的影像資料,更是彌足珍貴。
背景:禪院原為帝後出遊換船場所
禪院始建於明萬歷五年(1577),當年慈聖皇太后在廣源閘西側興建萬壽寺的同時,也在這裡建造了一座廟宇作為萬壽寺的下院,當時廟內供奉觀世音菩薩。之後由於這一帶遍植鐵桿荻,而這種植物在秋末冬初經霜後會呈現紫黑色,宛如紫竹林,因此命名為『紫竹禪院』;到了清代,北京的西北郊陸續建立了許多皇家園林,帝后由水路出遊的次數便逐漸增多,此處也就成為帝後轉閘換船的理想場所,因此乾隆十六年時(1751),在禪院旁添建了行宮,用來承辦帝後換船的相關事宜。
關鍵字: 花生網 北京 大陸 明代 皇家廟宇 修復 紫竹禪院 遺址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new htc one開箱,htc手機評價,htc手機比較,htc手機遊戲,htc手機維修,htc手機價位,htc手機推薦,htc手機鈴聲,中華電信htc手機,htc手機截圖,亞太htc手機,
jmuko1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